
万兴振,共青团员,烟台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C专业学生。曾任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秘书处副部长,现任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协会副会长,机2251-1班学习委员。曾获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国家级一等奖、全国三位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国家级二等奖、第九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在烟台理工学报2024年第四卷发表论文1篇。
在烟台理工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学子,他以科技创新为翼,以勤奋好学为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就是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车辆工程专业的万兴振同学。他以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技术的钻研,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学术楷模。他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那份对挑战的无畏和对困难的坚韧,塑造了他今天的成就。
万兴振在思想上表现积极,他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定政治立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不断加深对党的指导方针的理解,并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使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相一致。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万兴振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相信,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万兴振同学的故事在学习和创新上表现同样精彩,他不仅取得了2023-2024学年综测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更是在学习课后之余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探索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原理。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课堂,实验室成了他的工作台。他的身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出现在自习室,那盏不灭的台灯见证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他的刻苦钻研不仅体现在日常学习中,更在各种学术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一次深夜的讨论中,万兴振和团队在参与中国国际水下机器人比赛中遇到了机器检测以及结构防水和焊接的问题,似乎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无效。疲惫和挫败感开始在团队中蔓延。但万兴振没有放弃,他鼓励团队成员:“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他的眼神透露出不屈不挠的决心。最终,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一刻,团队的欢呼声比任何奖项都要响亮。万兴振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讨论、试验、改进,直到最终在赛场上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成果。当他们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时,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对他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最好证明。
在万兴振看来,竞赛是一段旅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他将每一次的竞赛经历视为一次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机遇。在备赛的日日夜夜,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面对着复杂的技术难题和紧张的时间线,他们一起讨论、实验、失败、再实验。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团队中发挥领导力,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他深知,这些经历比任何奖项都来得更加珍贵。
在机电工程学院的走廊里,时常能看到万兴振忙碌的身影。作为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协会的副会长,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锻炼能力的平台。想象一个平凡的周末,当大多数学生在享受闲暇时光时,万兴振却在协会的办公室里忙碌着。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科技创新竞赛做最后的准备。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似乎每一个零件都能点亮一个创新的火花。他知道,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创新都值得全力以赴。
他不仅具有激发团队活力和协调资源的非凡能力,他还总是能够确保每一次组织的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在他的带领下,协会成功地举办了多场学科竞赛和宣讲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极大地点燃了学生们的创新激情和实践技能。在一次充满激情的竞赛宣讲中,万兴振站在了讲台上,面对着一群充满期待的面孔。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在竞赛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传递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勇于尝试,不畏失败。他的话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在场的每个人深刻感受到创新的无限魅力和挑战的无穷乐趣。
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许多同学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纷纷围向万兴振,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新发现的热情,询问如何也能参与到竞赛中来。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万兴振在激励和引导同学们参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在万兴振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大学生的典范:他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思想上追求进步,用知识和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同学,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和坚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光彩。